文章正文

过犹不及的典故

2018-02-05 17:23
995人阅读

[原文]

作中庸,子思笔。中不偏,庸不易。

[译文]

写作《中庸》的是子思。“中”讲的是不偏不倚,“庸”讲的是永远不变的道理。

[故事]

过犹不及

《论语》中记载,子贡问孔子:“子张与子夏谁更贤能?”孔子回答:“子张过。子夏不及。”

子贡又问:“这么说来,子张强一些?”孔子摇摇头:“过犹不及(过和不及是一样的)。”

孔子所谓“过犹不及”就是中庸的“中”,它并不是折中与调和,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,要做到“适度”、“恰如其分”而“适度”和“恰如其分”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。

所以,子路问:“听到某种思想、道德就行动吗?”孔子回答:”你有父亲哥哥在,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!”

冉有问:“听到就行动吗?”孔子却说:“听到了就要实行;”针对同一问题,孔子却能给两位学生不同的答案,这是由于两位学生的个性不同,孔子于是因人而异,针对他们个性有疏失的方面给予答复,以纠正他们的不足,使其做到“中庸”。

子路好勇耿直,一人能抵得上两个人,性子急躁,所以孔子要压压他的闯动;冉有做事胆小退缩,所以孔子鼓励他积极进取。

本文由 三字经 整理编辑,转载请注明出处,原文链接:

热门文章
民俗文化查看更多»